近年来,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以化解矛盾为己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多元参与为抓手,秉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现代纠纷解决理念,针对新常态下矛盾多发、纠纷复杂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解纠纷工作模式,建立了法院引领、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无缝隙对接、多方位延伸、常态化联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新格局,使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对接平台。按照全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2016年6月,在全区率先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采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工作模式,积极推动“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形成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在场地、资金上做了大量投入,配备了专用接待室、人民调解室、司法调解室、行政调解室和e调解室,购置了办公和信息化设备,制作了工作图板,为全市33家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人民调解组织等入驻办公提供工作平台和便利条件。编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宣传图册》,加强宣传工作力度。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纠纷11063件,调撤成功3217件,导入诉讼程序2159件,正在调解4242件,与政府相关部门合力化解1445件。
——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诉调有效衔接。根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先后制定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方案》、《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管理办法》、《诉调对接中心工作规则》等,对工作流程和程序进行了详细界定。此项工作得到了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市下发了《关于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调处方式、工作规程、考核监督等具体内容。同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多次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组织司法、公安、住建、国土、环保、劳动监察、街道办事处、苏木(镇)场等33家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分工承接诉前调解职能,从而实现诉调平稳、无缝对接。
——联动人民调解,延伸诉前调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力量,使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在法院内实现“零距离”衔接。2016年7月,在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了人民调解室,聘请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返聘2名退休法官,对物业热力、劳务纠纷等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对人民调解达成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法院及时出具民事裁定书予以确认;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导入诉讼程序,属于小额诉讼范围内的案件,移送小额速裁团队审理。从而实现了依法、便捷、快速、和谐地化解纷争,既满足了群众诉求、减轻了诉讼压力,又实现案结事了、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发挥律师特有优势,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模式。2016年7月,与市司法局共同成立了律师接待申诉信访工作站,组织辖区律师事务所律师,以第三方身份为涉诉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代理申诉信访业务。2018年3月,联合市司法局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驻人民法院工作站”,驻站律师引导当事人诉前调解,并对符合法律援助的农民工等类型案件,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和免费代写诉状。工作站成立以来,接待咨询群众1350人(次),提供法律援助引导85件,代理申诉信访案件33件,成功化解5件。
——完善速裁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案件繁简分流窗口,针对调解不成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案件直接交由速裁庭速裁。2017年以来,速裁庭受理案件965件,审结947件,调撤成功889件,调撤率94%,案件平均审理周期10天,做到了简案快审。创新化解矛盾纠纷方式,在小额速裁审判庭设立“调解茶吧”,案件审理前或者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双方有调解意向,在“调解茶吧”进行调解,发挥“一杯茶”的功效,消除当事人之间、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抵触和对抗情绪,有效提高了庭前或庭中调解的成功率。推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与看守所视频系统对接,在全盟率先建设完成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并投入使用,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自愿认罪、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案件进行远程庭审,有效减少了从看守所往返法院提押被告人的环节,避免了提押风险,对落实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建立品牌调解室,合力化解家事纠纷。2016年6月,与锡林郭勒盟妇联联合设立全区首家“温馨驿站”品牌调解室,在诉前、诉中对婚姻家事矛盾纠纷案件进行调处,发挥行业调解在化解婚姻家事矛盾纠纷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品牌调解室的建立,实现了法院诉讼调解和妇联组织调解的优势互补,做到了多元调解跟进、心理咨询介入、调判结合维权,使大量家事纠纷在诉前得到平和化解。品牌调解室成立以来,共受理家事纠纷1213件,调解成功752件,正在调解4件,转入诉讼程序457件,调撤率62%。
——构建三调联动,助推道交纠纷化解。2014年7月,在全盟率先成立了交通法庭入驻市交警大队,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现场立案、就地开庭、即时保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交通法庭与公安交警部门、司法局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了“三调联动”模式,并将保险公司引入整个调解诉讼程序,发挥车辆保险经济补偿的作用,既缩短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解决时间,又提高了诉讼效率。法庭成立以来,共受理交通事故纠纷案件4104件,审结3880件,司法确认1966件,调撤率85%,调解案件全部自动履行。
——建立五所联调,化解牧区矛盾纠纷。按照人民法庭“两便”工作原则,在辖区8个苏木(镇)场、22个嘎查分别设立了4个巡回办案点和11个诉讼联系点,并在每一个巡回办案点设置了简易办案场所和诉前调解室,同时聘请了11位诉讼联系人,配合法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此外,在市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白音锡勒人民法庭、牧区巡回法庭与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草监所、土地所、林业公安派出所建立了“五所一庭”联调机制,形成合力,化解牧区矛盾纠纷,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以来,共巡回审理案件1995件,审结1824件,调撤率65%。
——依托信息化技术,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依托数字法院业务应用系统,2018年5月,在锡盟中院的帮助下,在全区率先实行诉前调解网上立案预登记,诉讼服务中心转入诉调对接中心的案件,首先进行诉前调解立案预登记,随后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对案件进行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即时导入系统,对调解不成的案件,由网上传至诉讼服务中心,并将纸质卷宗一并移交,避免了当事人到法院来回奔波,减轻当事人诉累。着力打造互联网“e调解”,与最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运行模式,将“线下”调解工作延伸至“线上”,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语音等通讯方式进行在线调解,尤其是对交通和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为跨地域的调解员和当事人提供了线上沟通,有效减少了群众跑路,进一步提高了调解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