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多元解纷提质增效  诉讼服务转型升级
锡市法院推进两个“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记实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0-12-31 11:34:36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要求,坚持从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出发,以“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为目标,紧紧依靠市委领导和政府支持,创新多元调解模式,强化诉讼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全面建设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的诉讼服务,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并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温馨驿站”品牌调解室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牧区巡回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2018年12月,全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现场会在锡市法院召开,经验做法受到了盟委、行署和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图为:锡市法院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法院

图为:诉讼服务中心等部门获得国家级荣誉表彰

图为:全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现场会在锡市法院召开

图为:盟委、行署和与会领导观摩


创新多元调解模式,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积极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诉调对接平台。20166月,在全盟率先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采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工作模式,积极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此项工作得到了市委、政府、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在全市下发了《关于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意见》,与33个政府职能部门选派的专业人员和司法局专职人民调解员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延伸诉调对接功能,与锡林郭勒盟消费者协会、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对接,为群众搭建多元解纷平台。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以来,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7685件,调撤成功14077件,导入诉讼程序3608件


图为:诉调中心为30余名农民工成功讨薪100余万元  

图为:锡市法院与各成员单位召开诉调对接联席会议


    ——联动人民调解,延伸诉前调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力量,使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在法院内实现“零距离”衔接。2016年7月,在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了人民调解室,聘请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返聘2名退休法官,对物业热力、劳务纠纷等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对人民调解达成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法院及时出具民事裁定书予以确认;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导入诉讼程序。同时,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可直接通过平台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民事调解书,真正实现从立案到调解“一站式”便民服务,依法、便捷、快速、和谐地化解纷争。

图为:人民调解员正在调解劳务纠纷案件

图为:返聘退休法官成功化解一起纠纷


——发挥律师优势,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模式。2016年7月,与市司法局共同成立了律师接待申诉信访工作站,组织辖区律师事务所律师,以第三方身份为涉诉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代理申诉信访业务。20183月,联合市司法局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驻人民法院工作站”,驻站律师引导当事人诉前调解,并对符合法律援助的案件,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和免费代写诉状。2020年,驻站律师提供法律服务116件

图为:驻站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图为:驻站律师引导当事人诉前调解


——携手妇联组织,合力化解家事纠纷。2016年7月,联合盟、市妇联共同设立了“温馨驿站”品牌调解室,由锡林郭勒盟温馨驿站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入驻诉调对接中心,运用“四理三同步”即“心理、法理、情理、智理四理通调,形成了答疑解惑与普法宣传同步、疏导情绪与传授相处艺术同步、调处纠纷与维护权益同步的调解方式为当事人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并多次开展《幸福家庭如何经营》《婚前教育》等讲座,深入社区、农牧区开展婚姻家庭纠纷咨询服务活动和《反家庭暴力法》普法宣传,做客于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女性时空》栏目就“女性维权”等进行专题访谈。同时,温馨驿站品牌调解室在调解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行蒙汉双语远程调解、现场联调、亲情唤醒等多形式的调解,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效率;建立家庭情况基本档案,为当事人及老人和孩子提供心理援助;开通每周五晚20:00到21:00微信心理、法律咨询平台;制定蒙汉双语版《婚姻家庭关系调查问卷》,让当事人在填写的过程中得以自我成长和提高调解效率;运用《心理测评》软件对当事人的婚姻以及人格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当事人联合民政、残联解决就医,并为自闭症儿童免费提供康复训练等,做到了多元调解跟进、心理咨询介入、调判结合维权。调解室成立以来,受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2400余件;挽救了近1700多个家庭;个案咨询300余次;开展普法宣传、专题讲座等58场次;远程调解17次;现场联调16次;对特殊家庭进行家访19次。

图为:诉调对接中心、妇联、温馨驿站联调

图为:对赡养纠纷案件中的老人进行回访

图为:到白音锡勒牧场举行妇女儿童维权座谈会

图为:温馨驿站深入牧区化解家事纠纷


    ——构建联动机制,助推道交纠纷化解。2014年7月,成立了交通法庭并入驻市交警大队,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现场立案、就地开庭、即时保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交通法庭与公安交警部门、司法局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了“三调联动”机制,既缩短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解决时间,又提高了诉讼效率。同时,交通法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立案材料公示清单,按照案由分别公示立案需要的全部材料,推动“一次办结”;与交警部门建立法律文书协作送达机制,有效提高了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送达效率;构建便捷理赔平台,对数额较小、事实清楚、不构成伤残等案件,组织理赔当事人和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当事人依据协议快速理赔。法庭成立以来,受理交通事故纠纷案件5581件,审结5559件,司法确认1715件,调撤率85%,调解案件全部自动履行。

图为:交通法庭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化解纠纷

图为:交通法庭组织当事人与保险公司调解


    ——五所一庭联调,化解牧区矛盾纠纷。按照人民法庭“两便”工作原则,在辖区8个苏木(镇)场、22个嘎查分别设立了4个巡回办案点和11个诉讼联系点,聘请了11名诉讼联系人,配合法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在市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白音锡勒人民法庭、牧区巡回法庭与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草监所、土地所、林业公安派出所建立了“五所一庭”联调机制,合力化解牧区矛盾纠纷。2016年以来,巡回审理案件1628件,审结1558件,调撤率57%。其中在司法所、草监所等部门的协助下,联合调解成功45件。

图为:牧区巡回法庭发挥“五所一庭”联调机制


图为:牧区巡回法庭现场调解案件


    ——完善速裁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案件繁简分流窗口,针对调解不成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案件直接交由速裁庭速裁2017年以来,速裁庭受理案件3218 件,审结3021件,做到了简案快审创新化解矛盾纠纷方式,在小额速裁审判庭设立“调解茶吧”,案件审理前或者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双方有调解意向,在“调解茶吧”进行调解,发挥“一杯茶”的功效,消除当事人之间、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抵触和对抗情绪,有效提高了庭前或庭中调解的成功率。完善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看守所设立了远程视频庭审室减少了提押程序,避免了提押风险,提高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效率

图为:刑事审判庭运用远程视频系统审理案件

图为:小额速裁庭设立“调解茶吧”化解纠纷


        ——凝聚多方力量,加强诉裁调对接加强成员单位的联动,与市总工会、人社局、司法局召开了诉调对接联席会议,调整了劳动争议“诉裁调”对接工作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制定了《锡林浩特市劳动争议诉裁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成员单位共同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今年委调解劳动争议纠纷案件17件,调解成功16。加强与民商事调解组织和消费者协会的密切合作,研究制定了《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合理配置纠纷解决资源,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物业纠纷诉裁调对接工作,市政府牵头组织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会同锡林郭勒盟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房产局、各街道办事处盟市物业协会印发了《锡林浩特市物业纠纷诉裁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多部门力量化解物业矛盾纠纷,全力构建教育引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当判则判的物业纠纷解决模式。目前委派调解物业纠纷案件1803件,调解成功69件。


——依托信息化技术,切实提升调解效率。在锡盟中院的帮助下,实现了诉前调解网上立案预登记调解成功的案件即时导入系统,对调解不成的案件,网上至诉讼服务中心,并将纸质卷宗一并移交避免当事人法院来回奔波,减轻当事人诉累着力打造互联网“e调解”,充分运用互联网调解模式,“线下”调解工作延伸至“线上”调解,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语音等通讯方式进行在线调解,为行动不便、身处外地的当事人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三方在线互动。深入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建设,协调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调解员为联络员,作为特邀调解员载入名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推广使用,既减轻当事人诉累,又提高调解效率,便于案件的顺利审结


强化诉讼服务功能,打造司法为民新平台

    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狠抓管理与服务,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民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

    ——注重硬件建设,提升服务保障。2015年11月,在新建审判办公楼内建成集立案综合、诉讼引导、信息化自助、便民服务、信访疏导、保险缴费6个功能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诉讼服务大厅。根据案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设置立案登记、保全执行8个诉讼服务窗口,配备了电子显示屏、通道式X光机、储物柜等设施,并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了自助档案查询室、便民服务室。由原先单一的立案功能拓展为集诉讼服务、纠纷分流、矛盾化解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职能,实现了“办事有人引、咨询有人答、查询有人帮、材料有人收、电话有人接”的一站式、集约化、全方位的诉讼服务。

    ——注重软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科学设定服务窗口职能,制定了诉讼引导、案件查询、立案登记等标准化服务流程,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司法救助制度、弱势群体维权制度等14项便民工作机制,确保每一项诉讼事务、每一个服务环节都有可循,切实做到服务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设置蒙文蒙语案件诉讼服务窗口,为不通晓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文书、蒙文蒙语立案等诉讼服务。在便民服务室放置编印的33种蒙汉双语诉讼指南手册,将诉讼权利和义务、诉讼费缴纳标准等以双语方式上墙,方便群众参与诉讼。设立了专门法律援助窗口和立案“绿色通道”,对农民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司法救助,办理诉讼费减、缓、免。

——注重群众需求,拓宽服务渠道。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将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引进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了当事人缴费不便和诉讼保全无能力担保的问题。当事人在服务窗口缴纳诉讼费8952.3万元,保险公司办理诉讼保全担保1252笔、担保金额14.2亿元。

    ——注重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水平。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和自助服务终端,着力打造“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先后配备了诉讼服务自助一体机、智能导诉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系统、叫号系统、大厅扩声系统、司法公开触摸屏、自助阅卷系统信息化设备,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立案平台、跨域立案平台、“微法院”诉讼平台,并在便民服务室配备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真正实现了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的立体化诉讼服务。

    ——注重网络平台应用,延伸服务职能。不断拓展诉讼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完成案件集约送达中心,正式启动电子集约送达平台,切实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和司法为民工作水平,自启动集约化送达平台以来,电子送达案件1023件。加强律师服务平台功能的应用,并在诉讼服务大厅门口配置律师身份验证系统,为律师提供标准化、特色化、专业化的诉讼服务。开通了网上保全系统,在互联网直接申请保全立案,同时可以选择保险公司做线上保单进行担保,有效降低了当事人保全担保的成本。针对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号通办”工作规范的要求,诉讼服务中心配备了蒙汉双语接待员,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

    锡市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对外方便了群众诉讼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切实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对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缓解了人案矛盾。下一步,将继续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定位,对标找差,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把“一站式”建设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责任编辑:王 伟